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7月20日起,中宣部组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8月12日下午,长江经济带主题采访团来到崇明,实地探访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情况。
据悉,本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由中央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新闻单位参加,从上游而下,覆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动讲述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故事。本次崇明站采访活动,共有120余名记者参与。记者们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乡村治理”“生态产业发展、‘无烟工厂’打造”三大主题兵分三路,深入崇明采访报道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支线采访团第一站来到青草沙水库。在水库展示馆,记者们详细了解了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的水源地变迁史。地处长江口江心部位的青草沙水库,水库总面积66.26平方公里,水量丰富、水质优良。自2011年投用以来,供水范围覆盖13个区,受益人口1300万人。
离开青草沙水库,采访团一行又驱车来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下车,隔着堤岸防汛墙就能看到滩涂上悠闲漫步的野生候鸟,记者们或举起望远镜眺望,或端着相机拍个不停。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入海口,每年都有无数候鸟过境停留和栖息越冬,然而这个鸟类天堂,曾因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一度遭遇危机。2013年,上海投巨资在东滩建成了一条长达26.9公里的围堤,清除互花米草。经过多年努力,许多曾在保护区消失的国家级保护鸟类如今又重回东滩。“生态修复工程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有助于还长江一个本来的面貌。”新华社记者曹滢如是说。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此行的重点,对于中华鲟的抢救性保护,采访团中来自湖北的记者感触尤深。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已累计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通过上下游的联动,长江经济带正在为修复生态而共同努力。“我们不光要把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华鲟的保护上,还要放到长江大保护中去,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湖北卫视记者向昊表示。
“生态乡村治理”支线采访团先后前往新村乡新中村和三星镇新安村,探访崇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田园综合体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情况。
走进新村乡新中村,长江经济带主题采访团品尝了崇明特产甜芦粟,并将芦粟渣放进指定垃圾桶,体验了当地的垃圾分类工作。新中村的垃圾分类做得颇有特点,采访团的不少记者都深入采访过多地的垃圾分类,对这一工作特别关注,他们围着村干部、村民志愿者认真询问采访。新华社记者陈玉明表示,崇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下了功夫的,有很多好的经验和探索,值得推广。中国青年报记者郑燕峰则说:“崇明整洁干净,能看到满眼的绿色,岛上的生态环境远超我们原来的想象。”
三星镇新安村曾是崇明的经济薄弱村,整个村“空心化”严重,且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是很强,如今面貌大变样。采访团来到村里,第一印象就是如同进入了一个大公园,禾苗成片,绿意盎然。新安村乘着上海市级土地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的“东风”,将村子建成农村产业发展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现代农业发展,走上致富之路。“那么多年,我走过很多的乡村,在整个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能做到像新安村这样的其实不多,这个村除了村容整洁和村民富裕以外,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勃勃生机和发展的动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腾飞说。
“生态产业发展、‘无烟工厂’打造”支线采访团来到竖新镇仙桥村,探访崇明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仙桥村是崇明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和上海第一批村庄改造试点村,大胆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旅结合的特色。在村里的惠杰果蔬专业合作社,采访团记者们品尝了合作社种植的翠冠梨、葡萄、甜芦粟等当季绿色农产品,听取了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生态、绿色农业发展的介绍。新华社《瞭望》周刊社记者王仁贵表示,仙桥村的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和整个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是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最生动的体现。
采访团一行随后还前往庙镇,参观上海瀛庙红掌花基地、香朵开心农场,了解崇明花卉产业和开心农场发展情况。在上海瀛庙红掌花基地的玻璃温室内,来自荷兰的“红掌花”恣意绽放,虽不在山野,同样令人心旷神怡。第十届中国花博会3年之后将在崇明举办,为此,崇明已将花卉产业列为区级重点扶持产业。花博会吹来的“东风”,让基地负责人倍感振奋,更有信心和动力把产业发展好。香朵开心农场是崇明首批建成投入使用的开心农场之一,内有林果采摘区、农耕体验区、鸡禽观赏区等多个农业功能区,并在保留民居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改造了12栋具有英伦风情的乡村别墅。发展开心农场可以推动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吸引更多人的回归——回归农业,回归乡村,回归初心,这已成为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