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风清气爽,南门观光大堤东侧的健身步道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跑步,周围美丽的夜景与挥汗的运动达人相得益彰。“我每周至少有4天来这里跑步。”家住城桥镇的市民茅女士告诉记者,健身步道是用特制的塑胶铺设的,防滑有弹性,在上面跑步挺舒服。途中,茅女士还不忘自拍几张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在市区工作的女儿:吹江风、看江景,空气新鲜,真是惬意。女儿看到后,回复了一个“羡慕”的表情。
“喜爱运动是大家对健康生活的新追求。”区体育局群体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不断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十年来,区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合适空间,加快便民、利民、惠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面向全民、服务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期间,由体育局建设镇、村(居)两级社区健身苑(点)200个,更新健身苑点270个,新建门球场4片,社区公共运动场3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1片,改建农民健身工程10片,百姓健身步道23条,百姓社区健身房9个。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原来的1.22平方米,增长到现在的4.8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健身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健身苑(点)1100多个,运动场21片,社会篮球场160片,健身步道36条,市民健身房9个,基本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5分钟健身圈”是指市民从家中出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即可找到公共健身场地。
“随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持续推进,市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水涨船高,追求健康的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这位负责人说,以前,很多市民热衷于“求医问药”、吃保健品,如今,更多的市民开始通过运动来提升身体素质。而大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成,为市民健身提供了更多空间,大家不用再为“没地方”锻炼发愁了。在如今的崇明,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早晨还是夕阳西下的傍晚,到处都能感受到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在城区,南门观光大堤、瀛洲公园、各社区健身广场,到处都能看到跳健身舞、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的健身运动人群;在乡村,无论男女老少或在乡间健身步道上跑步,或在体育健身场所开展各类健身活动,用参与运动健身展现生命活力,用发自内心的笑容诠释健身运动带来的快乐。
“今后,我们还将依托市民体质监测中心的数据支撑,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品质,加大益智健身苑点的建设力度,改变以往健身器材只适用老年人的现状,让男女老少都能在健身苑点找到适合自身的健身器材,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区体育局群体科负责人说,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些市民存在“肌肉”和“力量”上的欠缺。“虽然有的中青年人的健康指数是在正常范围内,但处于低位,我们会通过器材更新提高市民的锻炼强度,达到固强补弱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健身苑点建设过程中,将会增加顶棚、夜间照明设备和防水防滑垫等设施,保证市民无论早晚、无论晴天雨天都可以开展室外健身活动。目前,本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相对偏重于中老年群体的锻炼习惯与身体状况,今后将进行扩容,让每一个年龄段、不同运动项目的健身人口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公共体育设施。
今年,本区正在研究体育公园、郊野公园编制规划工作,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和“15分钟体育圈建设”,动工开建堡镇市民健身活动中心;新建、更新一批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市民运动场、非标足球场等社区体育设施。
“在社区建设苑(点)增量也要提质。”区体育局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将对目前的建设苑(点)进行升级,让休闲运动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区相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职责,强化监管力度,全面提升本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维修覆盖率、场所整洁度、设施完好率、使用安全性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