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坚持生态立岛 一张蓝图干到底

发布时间:2016-10-24来源:崇明报 浏览字体:[      ]

以五年为周期,时间一下子就变短了。短短五年中,崇明的变化却是历史性的:森林覆盖率达24%,成为全市最“绿”;东风西沙水库建成投用,崇明老百姓喝上优质长江水;江帆小学、南西幼儿园开学,多家市三甲医院与崇明结对,市区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与崇明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覆盖18个乡镇,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如火如荼,成效明显;撤县设区,崇明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这五年,崇明的变化不喧闹。静水深流的背后,是十一届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的战略定力。五年中,“生态引领、创新发展”的主线日益清晰,“生态+”发展战略实施,生态优势不断向发展优势转化,老百姓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样是十一届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坚定实施“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生动体现。正如区委书记马乐声不久前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所说:“在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大众共识的背景下,面对未来发展,我们蓄势待发的动力储备更充足、更持久,也更有信心。”

定力

生态立岛不动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崇明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这是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坚实基础。“持续厚植生态优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来,十一届县委以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为统领,力抓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崇明聚焦“水土林气”等领域,重点加强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多年造“绿”,如今崇明森林覆盖率达24%,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0%以上,是天然大氧吧;经多年保护、修复,西沙湿地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态奇观,东滩湿地每年过境鸟类达130多种200万只以上,成为候鸟天堂,对地球之肾的精心呵护,让崇明的生态基础更加夯实。

在崇明,江河相拥,水网密布。深得长江恩泽的崇明人,在县委领导下,坚持“生态建设,治水第一”,相继建成覆盖城乡的五大污水处理厂,11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站,以及相关区域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城镇污水处理率83%;连续开展市县级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和镇级河道生态治理,以及镇村级中小河道轮疏,全县1500多条沟河清水长流,水质常年保持II、III类水,为上海最优。

为实现“土净”,崇明通过种植绿肥,实施秸杆还田、轮作,推广使用高效环保农药、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等,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崇明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其中不乏“大鳄”。在能快速拉动GDP增长的“机遇”面前,县委保持清醒头脑:凡是产业导向、能耗水平和环境评价不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的,一律拒之门外。几年内,崇明为保护生态环境,拒绝了几十亿元的投资项目。同时,关停了200家环保要求不达标的企业……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崇明的生态环境基础进一步夯实,并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崇明岛以不足全市20%的国土空间,拥有全市30%的自然资源,保育了全市40%的生态资产有效当量,提供了近50%的生态服务功能。森林、农田、淡水湿地、滩涂湿地……这些占崇明总面积85%的“生态资产”,就是“金山银山”。

“一张蓝图干到底,守住碧水蓝天净土,就是留住金山银山。”这已成为崇明自上而下的共识,成为生态岛建设的主基调。

战略

“生态+”促新发展

2014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上海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充分肯定崇明岛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反映出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42个岛国推荐。崇明,有了“国际范儿”。

经历跨越苏州河、跨越黄浦江两个飞跃后,上海的发展迈进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此时,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战略地位尤为凸显。

作为具有生态建设重要示范意义、上海重要战略空间的崇明,未来在何方?

勇立潮头踏歌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十一届县委坚持生态立岛,创新驱动发展。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认清形势、主动适应发展新要求,不断丰富生态岛建设新内涵、提升生态岛建设新水平、开创生态岛建设新境界;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首次提出“生态+”发展理念;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将“生态+”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同时提出“生态引领、创新发展”的主线,指出“十三五”期间,崇明要积极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切实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更优质的生态岛建设成果、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经过多年努力,崇明生态岛建设渐入佳境,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肯定,但离近期2020年奠定现代化生态岛基本框架、远期建成世界级生态岛的总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为此,必须把‘生态+’发展战略作为落实‘生态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马乐声指出,崇明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崇明的具体展现,又是生态岛建设遵循的原则,更是发展的新要求。

近两年来,“生态+”发展战略在实施中初见成效。

“生态+农业”。以生态高效农业为标志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崇明的农产品基本上都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市民吃崇明菜放心,优质的崇明特色农产品还卖出了好价钱。

“生态+旅游”。崇明正在形成农旅、体旅、文旅等多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上海最蓝的天”、“最好的空气”,森林湿地、生态廊道、郊野公园、美丽乡村都成为优质旅游资源,崇明建起了开心农场、精品民宿,创建5A全域旅游示范区,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县委提出,生态岛建设不仅要提高发展质量,还要提升人的素质,崇明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排头兵。县委紧紧抓住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契机,大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广泛开展市民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民风、村风更加文明,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绿色消费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群众对“创城”满意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

“生态+”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发展之路,它让生态文明融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成果

优势转化惠民生

马乐声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讲到崇明生态岛建设成果时指出,“我想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在岛上的人们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农产品,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他说得实在而贴切。

市民姚武在市区住了大半辈子,两年前,搬家到了崇明。因姚武的外孙从小粉尘过敏,经常住院,后来,医生建议他给孩子彻底换个生活环境。姚武夫妇卖掉了市区的房子,带着外孙来崇明住。如今,孩子身体无恙,正常上学,两位老人钓钓鱼、打打乒乓球、写写书法,日子过得滋润。姚武感慨地说,崇明不只是空气好,生活也很惬意。

姚武的故事是市民享受生态岛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十一届县委坚持用新思维审视和谋划生态与发展的问题,积极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保护生态和实现发展,对崇明来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应对,而是互相促进的共赢。”县委一直以来秉承这一理念,并付诸行动。多年来,崇明持续厚植生态优势,充分挖掘良好生态环境高附加值、高效益财富的潜力,让生态红利不断惠民。

“没想到不去顾村公园,在家门口也能看到樱花。”横沙乡东浜村建了60亩生态廊道,种着樱花,林间小桥流水,道路蜿蜒,村民在其中散步赏花,好不惬意。其实,生态廊道建设并不只是“种种树”这么简单,这是崇明在造“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崇明每个乡镇的生态廊道都有“一镇一品”,春花秋实,各具特色。

这些年来,在生态引领下,十一届县委着力将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形态的“风景塑造”转变,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与此同时,为森林旅游节、文化艺术节、自行车赛事注入新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游客互动参与;崇明还成为骑游、路跑、钓鱼、铁人三项运动爱好者的新宠,人气的集聚,为崇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十一届县委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长兴郊野公园一期等基本建成,长兴横沙国家一级渔港开港试运营;东滩大道全线贯通,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宝岛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文化科技馆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启用;本岛和长兴岛实现集约化供水;深入开展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扎实推进村庄改造……

今年7月,崇明撤县设区,生态岛建设翻开了崭新篇章。区委面对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和崇明老百姓的期待,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市发展“一盘棋”。

目前,轨道交通崇明线纳入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他各项建设都在生态引领下,向“十三五”目标稳步推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率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崇明,将继续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这条大道上阔步前行。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