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从3月起,崇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事项将实现“全市通办”。崇明居民办理民政救助、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就业促进、计划生育、工会事务、社保卡办理、残联事务等事项,可选择就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受理中心)办理,一站办结。
上海正全面推进社区政务服务“全市通办”,通过部门系统优化、流程再造或“收受分离”,打破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让居民群众在全市任何一个受理中心均能申请办理事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3月起,全市可通办事项数量将由以往的88项提升至161项,通办率达到92.5%,2018年年中将基本达到100%。
据介绍,受理中心办理的个人事项约有174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大部分都需要向户籍所在地街镇提出申请。但有不少崇明人生活和工作在市区,人户分离的情况比较多,导致市民实际办事时往往需要奔波往返。“个人社区事务‘全市通办’的目的就是让数据多跑腿、让老百姓少跑腿。”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崇明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业务“全市通办”工作正处于试运营阶段,3月1日后,将有161项个人社区事务可“全市通办”。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通办”具体通办方式是收受分离,即收件地和受理地分开,市民可到全区任一受理中心提交材料,收件地受理中心对材料进行初审,同时将材料电子化,通过“全市通办”系统传送至受理地,也就是实际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受理中心进行受理,实现前后台“收受分离、即时互动、无缝衔接”。
简单来说,办事居民只要到就近的地方去提交材料、领取办事结果就可以,后台的流转衔接都是政府内部工作。“全市通办”即是通过政府内部的流转和信息化手段,将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交给系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举例,一位家住上海杨浦区、但户籍在城桥镇的居民,要申请办理城乡居保个人参保登记手续。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他必须到城桥镇受理中心申请。这样,他需要长距离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实现‘全市通办’后,他可以选择就近的一个受理中心提交材料,提出申请。收到申请材料的受理中心核对原件,使用高拍仪将申请材料电子化,并通过‘全市通办’平台,就可以将数据材料传递到城桥镇受理中心。城桥镇受理中心根据转来的材料实时办理,再通过‘全市通办’平台返回至收件的受理中心后,居民即可完成办理。”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解释道,之所以仍旧采取收受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部分事项是要到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办理的。但本次“全市通办”中有47个事项实现了突破,可以“收受不分离”。这些事项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优化区级部门之间审批流程等方式,实现收件地收件、收件地办理,进一步方便居民办事。
记者还了解到,到7月份,涉及公安的居住证办理和来沪人员信息登记两大类的11项办理事项也将实现“全市通办”,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