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订单农业让农民致富有保障

发布时间:2014-09-15来源:崇明报浏览字体:[      ]

一条完整的产销体系链,对农业发展有多重要?崇明农业人体会最深。

崇明农产品在上海市民中一直拥有良好口碑。崇明生态岛建设,限制了工业发展,却也为农业的崛起带来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农业生产,期盼依靠农业实现致富梦,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去几年间在崇明三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崇明优质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然而,相比于越来越“成气候”的生产环节,崇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销售农产品,最常见的回答是“自己开车拉到批发市场去卖”。相比于“卖出好价钱”的想法,更多的人只希望“能把东西卖完”。农产品产销缺乏规划、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民没有市场意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崇明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令人欣喜的是,崇明县委、县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在抓好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建立完善崇明农产品产销体系,及时弥补崇明农业发展“短板”。

基地生产:从盲目种售到对接市场

截至今年上半年,崇明已建成市、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农业企业38家,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引进和推广新品种40多个。

有基地、有产品、有品质,这样的蓬勃景象却不能与农业发展成功划上等号。产品卖得出、卖得好,钱进到腰包,这才是农民认为的“成功”。

记得有一年记者在建设镇建星蔬菜专业合作社采访时,一名农户拿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蔬菜说:“我们种的菜施的都是有机肥,不乱用农药,看这卖相,多好!可每季却总有一大堆烂在地里,看着让人心疼。”

类似的情况,县里很多合作社都遭遇过。这些合作社大多摸不清市场行情,往往种的菜随“大流”扎堆上市,如果没有好的销售渠道,最终难逃“贱卖”的命运,几乎每年都有两至三成的菜要烂在地里。“菜贱伤农”,长此以往,农民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为鼓励各类农业生产主体专注于基地生产,本县积极协调营销主体与骨干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这项重任落到了县政府组建的国有控股崇明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生发展公司)身上。

如何在帮助生产主体解决销售的同时,逐步改变他们的种植理念?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生发展公司选择“订单农业”模式实现基地与市场的对接。截至目前,公司已与40家基地签约,涉及农产品种类百余个,签约面积达1万亩,以全包销或单品包销的形式,通过市区营销网点销售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订单农业”帮助农户销售的同时,根据终端销售需求,形成倒逼机制,又推动本县农业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的调整。围绕市场需求,生发展公司及时与签约基地进行沟通,调整大众化产品,改种受市场欢迎的稀缺产品,如黄秋葵、紫薯、黑玉米、猕猴桃等高效益农产品目前都已在崇明“扎根”。为了一改过去农产品扎堆销售现象,实现均衡化上市,生发展公司还向各基地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指导他们改变种植习惯,实现农产品分批错峰上市。

没有与生发展公司签约的合作社销售也有“帮手”——县绿色食品产销联合会(以下简称县绿联会)。县绿联会主要负责提供生产指导、行业管理以及牵线销售等服务。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一旦成为县绿联会会员单位,可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产品产销信息,还可在协会的牵线搭桥下寻找买家。

物流运输:集约化配送降成本

崇明农业闯上海市场的路走得并不平坦,除了“营销不畅”,“物流成本过高”成了让农户们最烦恼的一件事。

有合作社负责人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跑一次市区送货,来回过桥费100元,油钱又是近百元,没算人工费开销就不小。有的农业公司找了物流公司来送货,可成本也不低。

如何有效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形成稳定、快捷、安全的物流渠道,是推进崇明产销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今年4月,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的生态农业公司堡镇物流配送分中心建成投入试运营。作为本县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分中心具备农产品储存、自动分拣、加工、暂存功能,能够满足农产品的冷藏、冷冻、常温、恒温储藏。

针对农产品物流渠道分散、作业水平低下、流通成本较高等突出矛盾,本县以堡镇物流配送分中心为构建基础,积极发挥生发展公司产销服务作用,有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擅长农产品配送的国际知名物流企业“黑猫宅急便”开展业务合作,协同打造本县农产品物流平台。目前,平台已为本县48家规模型企业客户、152家中小型客户提供农产品快递服务,为7家骨干合作社提供大宗货物物流服务。

店面位于城桥镇三沙洪路上的崇上优选农产品专营中心,是一家以网上直销崇明农产品为主业的农业企业,目前在上海市区拥有固定客户3000余个,原本便与“黑猫宅急便”有长期业务往来。自从今年7月与生发展公司展开合作以来,公司一单小件货物的运费从15元降到了9元,一单大件货物的运费从40元降到了27元。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月的物流费用就能省下2万多元,企业有了降价空间,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自生发展公司6月起正式开展集约化物流服务以来,7月份平台递送快件14100件,在6月份12095件基础上增长了17%,而快递平均单价则从6月份的18.86元/件,降为7月份的14.78元/件。生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目前模式的物流平台上,随着快件量的增多,“黑猫宅急便”给予的优惠力度也会更大,这对于想加入平台的企业和合作社是一个利好消息。

营销终端:社区网点便捷亲民

最近几年,崇明地产农产品在市区的销售额节节攀升,2010年4.8亿元,2011年5.5亿元,2012年6.1亿元,2013年7亿元;今年上半年,各类营销网点在市区实现营销额达4.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23亿元增长92%。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多达360家的崇明农产品市区营销服务网点构建的庞大销售终端。

从2007年崇明开始在市中心城区布局崇明特色农副产品专卖店,拓展市区营销网点,到今年6月底,崇明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点开遍全市11个中心城区,数量达到360家,崇明农产品产销体系建设在销售终端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360个营销网点包括社区店215家、菜场店113家、菜场摊位32个。这些营销网点以销售崇明农产品为主,在地点设置上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居民购买的便利性,缩短了崇明农产品与市民间的距离。本县为了提升崇明生态农产品专卖店的品牌形象,还对门店开展标准化建设。同时,不断拓展社区店的功能,使之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的中转点、崇明生态农业和旅游的咨询服务点、农业生产虚拟体验的服务点,使部分门店逐步升级为集销售、中转、推广、体验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中心。

近两年,为了让上海市民不出社区就能采购新鲜崇明菜,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开始探索“流动摊点定期进社区销售”的模式,每周固定时间进入指定社区进行直销,价格亲民,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曾在日本农场打过工的港西小伙王波是崇明“闯上海”农民大军中的代表之一。带着先进种植理念,王波回到家乡后组建合作社,种植以草莓为主的农产品。现在,王波每周末都会带上众多农产品,到宝山美兰湖、虹桥地区的一些高档住宅小区开展全天社区直销活动,销售额一般保持在每天4至5万元。比可观收入更令王波等崇明农业人开心的是,这样的销售形式让上海市民对崇明农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少原本不懂“崇明农产品怎么烧最美味”的上海市民,通过王波等人的知识普及,现在都能熟练烹饪。“有更多的了解,才会有更深的喜爱,我们的农产品才能卖得更红火。”王波说。

以社区为目标的销售模式,已成为扩大崇明农产品知名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